經過十年平穩發展,冷鏈物流開始爆發
冷鏈物流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和發展機遇。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然發生以及北京加強防疫措施等因素,“冷鏈”、“冷鏈運輸”、“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關鍵詞獲得了全社會的空前關注。7月3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限制活禽交易,這將引起冷凍、冰鮮禽肉食品的需求爆發,進一步增加冷鏈運輸需求。需求提升也使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穩步擴大,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已達3780億元,2020年將達到4850億元。有專家向羅戈網.物流沙龍透露,上半年省內有8、9個縣市向其預約論證規劃,對方均表示要在當地投資興建冷鏈物流園。
在走訪中,我們了解到冷鏈物流的很多實際情況:疫情使得直營體系的企業得到大幅增長,加盟體系(輕資產)受到沖擊;市場需要供應商具備柔性和張力,但是基于冷鏈車屬于重資產投入,很多公司很難獨自具備這種能力,需要抱團來進行一定的產能融合;疫情催生門店配送業務增多,比如山姆、盒馬、沃爾瑪、家樂福、華潤等;冷運零擔市場現在還是區域性專線公司在做,“棉被車”存在普遍,規則和標準還沒有跟上,市場上的零擔是專線對開,實際上是倉到倉,時效存在問題……
如今,政府對民生產品質量加強管控,將對冷運市場無序低價競爭的現狀造成變化和沖擊,這對于高標準運營的企業是一個利好,前期的資源投放產生的紅利會越來越顯現。
縱覽2020年冷鏈物流相關的政策、基建、企業發展、標準發布等,可以看出不同于之前的穩中有進,冷鏈物流已經迎來了爆發期。業內人士表示,今年至2022年都是冷鏈物流的投資黃金期。
冷鏈扶持政策:密集發力、落實迅速、各省市跟進及時
2020年以來,政府對冷鏈物流的發展高度重視,密集出臺了多項政策提及冷鏈物流,一方面對冷鏈物流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路徑和體系建設等提供了指導意見;另一方面,也對相關舉措的落地實施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有力的政策補貼、資金支持。
《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簡稱“中央一號文件”)、《關于開展首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冷藏冷凍食品質量安全管理的公告》、《關于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工作方案》、《關于做好“三農”領域補短板項目庫建設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實施意見》……
從這次些指導意見和公告可以充分看出政府的重視程度。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提及“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提供“千萬級政策補貼”;3月20日,農業農村部同樣給出了巨大的資金支持來鼓勵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建設,各省市紛紛響應,迅速出臺相關落地文件通過獎勵和減負擔來激勵冷鏈發展。7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便公布了2020年17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政策落實十分迅速。
國內的冷鏈是割裂的,有些冷鏈企業服務的僅僅是某一個區域,有些冷鏈企業可能服務于某一個冷鏈的干線、長途運輸,有些只是服務于某一個城市的配送。通過密集的政策出臺,可以看出國家扶持建設完備的冷鏈全國網絡體系的決心之大。一旦產地段的冷鏈倉儲體系打造完畢,形成一個完整的全國性冷鏈倉儲生產網絡,后續就輪到后端的冷鏈運輸、銷售的市場整合了,而后端的整合速度會比較快。
上文提到的政策都是從中央到地方密集發力的,以廣東省為例,6月發布了《廣東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干網建設總體方案》,未來3年投170億建冷鏈物流骨干網,目標到2022年,骨干網運營管理的冷庫容量達到160萬噸左右,新增冷藏車2000輛以上、移動預冷裝置1000臺以上。
廣東省并不是個例,各省市正在掀起一輪冷鏈物流設施投資熱潮:貴州省圍繞壩區和規模特色產業需求,開展全省冷鏈大調研,將填補26個冷鏈空白縣,形成省內生產、流通、銷售為一體的冷鏈骨干網絡;統籌省級財政資金1.7億元開展70個省級農商互聯示范縣建設。上海市表示,3年內,上海將新建3個城市冷鏈物流分選中心、300個前置倉……
逐步取消活禽市場交易,冷鏈物流獲得更多機會
7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布會,專門就農貿市場防疫與監管相關工作進行了介紹,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全國將逐步取消活禽市場交易。在此之前,“集中屠宰、冰鮮上市”的步伐已經在加快,各地區都有政策推出。顯然,活禽“集中屠宰、冷鏈配送、生鮮上市”已成為大勢所趨,標準化養殖、集中屠宰、冷鏈物流等將會普及應用,過去活豬活禽長距離調運的現象將逐漸減少,冷鏈運輸肉品將成為常態。這些都將改變人們對鮮活產品消費的觀念,引起冷凍、冰鮮禽肉食品的需求爆發。
倉儲保鮮冷凍運輸的優勢包括:避免物流運輸原因導致的交通不便,可以降低運輸成本;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根據市場反饋選擇投入數量,緩解市場壓力;禽類肉類制品可追溯,從養殖管理、屠宰加工,肉制品的運輸,可實現全產業鏈的監督和控制。
未來豬、牛、羊、禽全品類實行冷鮮上市,將有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會惠及屠宰、冷鏈儲存及運輸、生鮮電商、新餐飲、社區零售、貧困地區“山貨”等相關鏈條產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的建設也將加快。
冷鏈企業的厚積薄發
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與“冷鏈”相關的在業、存續企業有4.2萬家,全行業注冊量實現兩年翻一番;2020年第二季度,我國冷鏈物流相關的企業注冊量達到3656家,相比今年第一季度環比上漲102.9%。
冷鏈物流存在企業小、散、亂的情況,在需求爆發的現在,行業無疑進入了新一輪的混戰時代,強者不是特別的強,弱者不是特別的弱。冷鏈物流的一個根本要義是服務導向,冷鏈企業必須必須不斷下沉延伸服務。
一方面,冷鏈物流市場很挑剔,更喜歡精細化的運作。比如有的公司專做花卉運輸和冷藏,有的專做牛肉配送,有的專做醫藥配送,有的專做中央廚房,有的專做跨境電商,有的專做城市配送,定位精準可以少走彎路。以上半年獲得融資的企業為例:九曳供應鏈是專注B2C生鮮電商的服務平臺,深耕“數據驅動+個性調節”,其今年618期間生鮮食品訂單中有近30%來自直播;小碼大眾則定位為數字化共倉共配S2b新冷鏈物流服務商,為餐飲次終端經銷商、社區團長、網紅帶貨等小微客戶推出“微倉配”標準化冷鏈服務產品。
另一方面,冷鏈需要專業冷庫、冷藏車,比普通物流投入多太多,冷鏈企業需要具備較雄厚的資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積極參與到冷鏈市場,參與多起冷鏈投資交易活動,成為市場上嶄露頭角的新晉主體,比如越秀集團、廣弘控股、招商局集團、光明乳業、中國鐵路等國有冷鏈物流企業。今年上半年,中國交通建設進軍冷鏈物流,為共同投資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冷鏈區、快運二區項目,四航局(中國交通建設非全資附屬公司)與中交產投(中交集團全資附屬公司)就成立合資公司訂立股東合作協議,以此進一步布局冷鏈產業鏈,支撐公司冷鏈業務板塊發展。中集集團在冷鏈物流行業進行了多年深入布局,是全球海上長途冷鏈運輸的主力,其旗下公司中集天達物流進入國內大型集中式冷庫領域,為各大冷庫提供國內領先的自動化物流存儲、分揀系統及裝備,提高冷庫的運營效率。
我國冷鏈物流體系不夠健全,信息化、自動化水平不高,這些短板都需要補齊。像萬緯冷鏈、京東冷鏈、蘇寧冷鏈、順豐、鮮生活冷鏈等在資源、科技、管理等方面都非常成熟的巨頭們,為急需升級、創新、標準化的冷鏈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京東為例,一方面,京東冷鏈依靠骨干網+合伙人模式拉起的全國網絡,包括已經建成的全國最大的冷鏈卡班網絡,保障了生鮮產品的穩定出庫、配送,并確保提供全程冷鏈、可視化的一體化冷鏈物流服務;另一方面,京東冷鏈擁有40萬平方米以上的倉儲資源,為諸多全球知名品牌企業提供全鏈路全流程F2B2C一體化冷鏈物流服務。
2020年冷鏈物流爆發,而這依托的是冷鏈企業在此前打好的基礎、進行的全面布局。以順豐為例,2014年順豐成立冷運事業部,推出順豐冷運,如今順豐冷運倉網具有獨立性,自己搭建全網絡,不依托外部;著重于干線路運網和倉網的搭建,末端和偏遠地區融通更多的內部資源;目前覆蓋全場景配送,擁有高度的市場開放性。
生鮮電商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原本已進入發展的平臺期,2019年還遭遇生鮮電商的發展“寒冬”,但2020年初,受疫情影響,線上買菜刺激了生鮮電商的發展。2020年上半年我國新經濟消費領域投融資主要集中在生鮮電商領域,主要包括叮咚買菜、同程生活、每日優鮮、十薈團等。
生鮮電商涉及采購、品控、倉儲、運輸、補貨、配送等諸多環節,鏈條較長、流通環節多、整體效率較低,而且生鮮的即時屬性要求很高,易壞、高損耗。傳統冷鏈的局限性根本無法滿足現代生鮮電商需求,因此將激發大型供應鏈及冷鏈物流平臺的崛起,生鮮供應鏈的信息化、網絡化等全鏈條的管理能力、實現冷鏈物流的“降本增效”都將成為生鮮電商企業的高競爭壁壘。生鮮電商冷鏈物流成本占比達20%~40%,若在冷鏈部分有所突破,或是生鮮電商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最佳選項。因此,各生鮮電商有的重金投入自建冷鏈體系,比如阿里旗下盒馬鮮生、生鮮電商每日優鮮等;有些則尋求具備完善冷鏈運輸和倉儲體系的第三方進行長期合作,如順豐、京東等。隨著冷鏈物流系統的建設以及新一代消費群體逐漸成熟,未來生鮮電商具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隨著冷鏈需求的增強,標準跟進的速度也在加快,5月,中物聯冷鏈委牽頭起草的《食品冷鏈末端配送作業規范》(WB/T 1104-2020)行業標準正式發布,于2020年6月1正式實施,規定了食品冷鏈末端配送的基本要求和作業要求,適用于對食品冷鏈末端配送的作業與管理。此標準的發布彌補末端配送環節規范的空白,從技術層面、操作層面有標可依,使冷鏈末端配送行業規范、快速、穩妥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冷鏈物流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未來應該做好物流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和冷庫改造;尤其應提高信息化水平,用大數據保障食品全流程可追溯;要將關于冷鏈、食品安全的各類國家標準、地方性標準等堅決貫徹執行下去。